林毅夫:中国7年成高收入国家
浏览量:738 回帖数:0
1楼
如果中国今后保持8%的年经济增长率,那么20年后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总量将会是美国的两倍。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指标,是非常有可能实现的。2010年,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大概在每年4400美元,要实现这一目标,2020年人均收入水平大概为每年8800美元,如果包括人民币升值因素,预计会到每年12500美元。二战以来,能从低收入进入中等收入并最终进入高收入的经济体只有两个,分别是韩国与中国的台湾地区,中国大陆将是下一个实现这一目标的经济体。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经济增长对国内外均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国内方面最大的影响就是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在80年代,凡是出国即可免税带回“三大件”,出国半年可免税带回“六大件”。1987年我从美国学成回国时,国家为鼓励留学生回国特别准许免税带回“八大件”。我带回来的“八大件”中,除了彩电、冰箱、洗衣机和电热水器外,还有给家里四口人每人带回了一台电风扇,当时还根本无法想象,有一天学校的办公室和城里几乎每户人家都能装上空调。城市白领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也普遍得到了改善。在1978年,中国农村还有将近30%的人生活在温饱线下的所谓“生产靠贷款、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的“三靠队”,这部分农民的绝对数量估计有2.5亿,与2010年生活在贫困线下的2688万人口相比,减少了2个多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了包括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开发总署、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在内的一批国际机构以减贫扶贫为努力目标,但是到了20世纪末大盘点的时候才发现,扣除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减少的贫困人口之后,世界上的贫困人口数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
中国公民绝非改革开放的唯一受益者,从世界人民的角度来看,最直接的,从中国向外输出的主要是消费产品以及生活必需品,这些低价优质的中国产品无疑使得不少穷人的生活得到了切实的改善。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另一个大的贡献是促进其稳定,近来最为显著的例子就是中国在2008年爆发的这场国际金融经济危机中所做出的突出表现。
2008年9月,在紧随雷曼兄弟的破产而爆发的全球金融、经济危机当中,中国依靠其巨大的财政空间和充足的外汇储备,迅速采取了4万亿人民币(相当于6850亿美元)的刺激经济方案。中国经济在2009年第一季度即开始恢复增长,GDP增长率在2009年达到了9.2%,在2010年达到10.4%,而全球GDP在同期分别萎缩了2.3%和增长了4.1%。中国在危机中的强劲增长是拉动全球经济复苏最为重要的一支力量。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对全球GDP增长有最大贡献的五个国家之中,除中国外均为工业化七国集团(G7)的成员。在80年代和90年代的这两个十年中,中国的贡献分别是美国的13.4%和26.7%,而到了2000-2009年,中国已成为最大贡献国,超过美国4个百分点。
对于整个世界而言,在18世纪之前,经济增长得非常缓慢--年增长率只有0.05%。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经济增长加快,经济发展不平衡同时加剧,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出现很大的差距。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总有一两个国家会一马当先,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最早担任这一角色的是作为工业革命起源地的英国,而从19世纪末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则取代了英国,成为带动他国经济的领跑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和德国经济的快速复苏又为世界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进入到21世纪,英、美、日、德等高度发达国家已很难再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其所面临的诸多政治与社会问题也为自身的经济发展添设了重重障碍。与此同时,中国已经明显担负起了这些国家过去曾扮演的角色,驾起世界经济这列火车。至于这趟“中国号”列车究竟能开多远,无疑取决于“火车头”的燃料是否足够,而这些“燃料”就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所在。来源:《解读中国经济》
林毅夫,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高级副行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教授的最新著作:《解读中国经济》《新结构经济学》《繁荣的求索》《本体与常无》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经济增长对国内外均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国内方面最大的影响就是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在80年代,凡是出国即可免税带回“三大件”,出国半年可免税带回“六大件”。1987年我从美国学成回国时,国家为鼓励留学生回国特别准许免税带回“八大件”。我带回来的“八大件”中,除了彩电、冰箱、洗衣机和电热水器外,还有给家里四口人每人带回了一台电风扇,当时还根本无法想象,有一天学校的办公室和城里几乎每户人家都能装上空调。城市白领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也普遍得到了改善。在1978年,中国农村还有将近30%的人生活在温饱线下的所谓“生产靠贷款、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的“三靠队”,这部分农民的绝对数量估计有2.5亿,与2010年生活在贫困线下的2688万人口相比,减少了2个多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了包括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开发总署、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在内的一批国际机构以减贫扶贫为努力目标,但是到了20世纪末大盘点的时候才发现,扣除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减少的贫困人口之后,世界上的贫困人口数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
中国公民绝非改革开放的唯一受益者,从世界人民的角度来看,最直接的,从中国向外输出的主要是消费产品以及生活必需品,这些低价优质的中国产品无疑使得不少穷人的生活得到了切实的改善。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另一个大的贡献是促进其稳定,近来最为显著的例子就是中国在2008年爆发的这场国际金融经济危机中所做出的突出表现。
2008年9月,在紧随雷曼兄弟的破产而爆发的全球金融、经济危机当中,中国依靠其巨大的财政空间和充足的外汇储备,迅速采取了4万亿人民币(相当于6850亿美元)的刺激经济方案。中国经济在2009年第一季度即开始恢复增长,GDP增长率在2009年达到了9.2%,在2010年达到10.4%,而全球GDP在同期分别萎缩了2.3%和增长了4.1%。中国在危机中的强劲增长是拉动全球经济复苏最为重要的一支力量。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对全球GDP增长有最大贡献的五个国家之中,除中国外均为工业化七国集团(G7)的成员。在80年代和90年代的这两个十年中,中国的贡献分别是美国的13.4%和26.7%,而到了2000-2009年,中国已成为最大贡献国,超过美国4个百分点。
对于整个世界而言,在18世纪之前,经济增长得非常缓慢--年增长率只有0.05%。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经济增长加快,经济发展不平衡同时加剧,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出现很大的差距。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总有一两个国家会一马当先,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最早担任这一角色的是作为工业革命起源地的英国,而从19世纪末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则取代了英国,成为带动他国经济的领跑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和德国经济的快速复苏又为世界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进入到21世纪,英、美、日、德等高度发达国家已很难再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其所面临的诸多政治与社会问题也为自身的经济发展添设了重重障碍。与此同时,中国已经明显担负起了这些国家过去曾扮演的角色,驾起世界经济这列火车。至于这趟“中国号”列车究竟能开多远,无疑取决于“火车头”的燃料是否足够,而这些“燃料”就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所在。来源:《解读中国经济》
林毅夫,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高级副行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教授的最新著作:《解读中国经济》《新结构经济学》《繁荣的求索》《本体与常无》

2013/5/31 14:17:14